盛唐时期,皮影戏曲由陕西的华县、浦城等地艺人流传到湖北的竹溪与老河口一带。
明朝万历年间,皮影戏开始兴旺。据史料记载,沔阳一带只要举办会事、酬神等活动就有唱皮影的习俗。清道光年间,沔阳绣花堤渔鼓艺人皮思金、皮思银兄弟因家乡水灾流落他乡,沿门卖唱乞讨不得温饱。用布鞋壳仿外地皮影以沔阳渔鼓腔伴奏做皮影表演,初步形成了沔阳皮影的地方特色。
清代以后日渐盛行,清同治年间成立了皮影行会,继而又发展到应城一带。故沔阳渔鼓皮影艺人一致公认皮氏兄弟为沔阳皮影戏一世祖师。清朝末期,在江汉平原上产生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歌腔皮影戏,融入了地方民歌和诗词唱诵,成为最原汁原味的地方本土生态。是江汉平原皮影不断发展完善和繁荣的时期。
民国初期,出现了唱腔不同的“筒子腔皮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渔鼓皮影曾出现“五里三台戏”的盛况。然而十年文革的破坏,皮影剧本及相关物品、资料被焚毁,艺术传承出现断层现象。直至2000年前后,湖北省和潜江市各级政府对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发展高度重视,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扩大了江汉平原皮影戏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目前,江汉平原皮影戏雕刻艺人十余人,皮影演出艺人一百多人,常年活跃演出的有近三十人;成功申报“江汉平原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两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两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多人;对该项目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技术支持:灯影创意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