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汉族,1953年生,湖北潜江人。
家庭住址:潜江王场镇胜利村。
2008年2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入选我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才”名单,被评为30名“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之一。是皮影制作方面为数不多的传人之一。
我出生于皮影世家,自幼酷爱雕刻艺术,7岁起一边读书一边跟随祖父、父亲汤良洲学习皮影雕刻技艺,六七岁时就能雕刻简单的影头和影身。在伯祖父和父亲的细心指导下,二十余岁即获得汤格皮影雕刻工艺真传。1977年至1985年,我与父亲为各地皮影戏班制作皮影十六堂,计一千二百多件,影头四千余个,帽子两千多顶。从牛皮的选择、削整到皮影的下坯、吊挂、制图、雕刻、上色上油以及皮影的安装每道工序无一不精。雕刻的汤格皮影,影身高大,线条流畅,图案栩栩如生,操作灵便耐用。
我家祖辈世代做皮影,到我这一代已是第八代。汤家第一代做皮影的名叫汤克清,清朝乾隆年间人,据说是在陕西或山西学的北方皮影,并将皮影带到了湖北潜江。具有汤式艺术风格的皮影,自清乾隆六十年起,至今传承九代,历时两百多年而不衰。清嘉庆初,就被湖北省内外民众所公认而得名。民国时期,汤格皮影就漂洋过海走出国门,近年“汤格”皮影在日本、英国、德国都能觅得踪迹。
与北方皮影相比,“汤格皮影”就有72厘米左右,比北方皮影大得多。使用的牛皮也更厚,雕刻工具和手法就更为丰富。大多数北方皮影使用一把刀,只用腕力就能雕好,而“汤格皮影”要用近40把刀,有些位置还需要使用锤子等工具来加力。此外,在线条、手的表现手法、背签、雕刻层次等方面,都有一定区别。汤格皮影在艺术风格上特别注重两点:一是注重主次分明、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做到细腻与粗犷完美结合;二是注重人物的肤色、人物五官形状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点。而皮质柔韧平滑透明、体型高大、雕工精细、线条流畅、色彩鲜明、颜色搭配得当、人物造型逼真、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和操作得心应手等特点更是让汤格皮影在江汉平原乃至全国皮影雕刻艺术中占据宝贵的地位,其收藏价不言而喻。
皮影戏一个戏班至少要七八个人,一场下来费用需要2000-3000元,对于乡村来说过于高昂;加上电视、电影、网络的出现,皮影戏班越来越少,“我记得潜江竹根滩镇沙街,文革前有5个皮影戏班,现在很难凑齐一个”。 与影戏相伴的雕刻皮影也越来越难卖,。由于皮影雕刻和表演难以作为谋生的手段,为了生活,我从1969年到1987年在乡镇教书,之后在当地城管上班,主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雕刻。所雕影子近几年只能作为当地文化部门交流的礼物,被少量收购。为了传承光大“汤格皮影”,我也废弃了过去 “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 的传承习惯,但远近闻名的“汤格皮影”居然没人来学。
1990年以后,虽然皮影制作生意日趋萧条,我全力投入到皮影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专门从事皮影雕刻。并将几十年的雕刻经验进行总结,2006年完成了《汤格皮影》一书的撰写,为皮影雕刻技术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培养汤格皮影的下一代传人。如今,现年二十七岁的小儿子汤瑞华已成为汤格皮影第九代传人,被评为潜江市“汤格皮影”的市级传承人,“孙女上初三了,已经开始学着雕了。”
2012年,武汉江欣苑社区与省文化部门合作,开办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我和全省的几个非遗项目传承人来到这里,一方面可以就近展览我们的技艺和产品,还能参加武汉的一些商业活动。
虽然皮影戏的演唱和雕刻市场衰落了,但国家和湖北地方政府近年来极为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对于汤格皮影的未来发展我还是充满了信心。准备对皮影发展重新定位,重点推出汤格皮影收藏品和装饰品,计划适当改变汤格皮影的规格,装裱起来,可当做酒店和公共场合的装饰品,也可以做成小规格的工艺品。同时,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将汤格皮影也纳入到了生产性保护的名单之列。“我希望汤格皮影能打开市场,只有这样,汤格皮影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